专家学者齐聚献智:科学防控高血压 守护全民健康
转载《人民网-健康》,原文链接:https://rmjk.peoplehealthdata.com/api3?execution=message&message_id=55608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为了深入探讨高血压的科学防控策略,提升公众对高血压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中国高血压联盟第七届委员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教授,中国高血压联盟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世界高血压联盟北京办公室主任、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张新华教授,世界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国高血压联盟第七届委员会秘书长严晓伟教授,中国高血压联盟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高血压专委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中国高血压联盟第七届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肾脏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陈丽萌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副总干事王爱红教授6位深耕高血压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在由中国高血压联盟第七届委员会、世界高血压联盟北京办公室、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世界高血压日中国区主题活动现场,围绕“健康血压 健康人生”这一主题,分享前沿观点,传递科学知识,为公众的健康管理提供实用建议。
高血压是“无声的杀手” 其危害不容小觑
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小觑。会上,刘力生教授表示,2011年联合国健康大会确定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慢性病,其中心血管疾病位居首位,而高血压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但目前知晓率有待提高,这意味着大量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面临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张新华教授补充道,除了直接导致死亡,高血压还会使大量患者在心梗、卒中等疾病后幸存,但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由于高血压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患者往往不够重视,导致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使得高血压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并发症日益增多。
因此,进行全民防控高血压意义重大。刘力生教授表示,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因其早期无症状,患者不易察觉,所以必须提高知晓率,让18岁以上的人都了解自己的血压情况。通过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可以有效减少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等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促进全民健康。
多重因素“催生”高血压 应及早做好干预
高血压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分为不可干预因素和可干预因素。严晓伟教授介绍道,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年龄。高血压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与多基因遗传有关,而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发病风险也会明显增加,特别是70岁以上老年人。尽管这些因素无法干预,但患者应提高警惕,定期监测血压,并积极控制其他可干预因素。
可干预因素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严晓伟教授表示,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盐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影响血压控制效果。因此,控制盐摄入对于预防高血压和控制血压极为重要。此外,体重增加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超重和肥胖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控制体重,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并有助于血压控制。酗酒同样与高血压发病存在因果关系,饮酒量大的人更容易患上高血压,且血压难以得到控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精神压力、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也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有些患者在精神紧张时血压会显著升高,对于他们,应重视心理调节。必要时,应寻求心理医学科的帮助,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从而有利于血压控制。更年期女性由于睡眠质量下降,也可能出现血压升高,因此改善睡眠状况对血压管理也很重要。
在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方面,生活方式的调整至关重要。严晓伟教授提醒道,控制盐摄入是关键,患者应减少盐的摄入量,甚至低于正常人的一半。此外,控制体重、戒烟、减轻精神压力等措施也必不可少。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需要牢记“终身治疗”的原则,而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患者不宜随意停药或减量。与此同时,居家自测血压对于血压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这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也有助于患者持续的自我管理。
高血压与多种疾病联系紧密 应做好关联管理
高血压不仅本身危害严重,还与其他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冠心病、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等。霍勇教授表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不是病因,但在高血压患者中,冠心病的死亡率较高。高血压导致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进而形成斑块,影响冠状动脉血流。对于冠心病患者,控制血压至关重要,通常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甚至更低,以减少斑块进展和不稳定的风险。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冠状动脉狭窄严重时,需谨慎控制血压,避免心脏缺血加重。此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控制血压同样重要,即使心梗后血压偏低,也需注意控制,以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王爱红教授提到,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两者的共同存在会对血管造成双重打击,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同时也是微血管并发症的催化剂,加重肾脏和视网膜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控制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可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控制血压方面,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限盐、增加运动等。运动不仅包括有氧运动,还应包括抗阻运动,以改善肌肉含量。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更为严格,一般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目标。精准测量血压和血糖是控制的前提,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为医生提供有效的治疗依据。
肾脏疾病与高血压关系密切。陈丽萌教授提到,肾脏通过调节水盐代谢和分泌激素影响血压,所以肾脏病可以导致高血压,而高血压也会损害肾脏。对于肾脏病患者,控制血压至关重要,建议从生活方式改善入手,限盐、低盐饮食是基础,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还需限水。患者应按医嘱服药,并主动监测血压,特别是在季节变化时。对于基层医生,建议在首次接诊高血压患者时进行肾脏检查,包括肾血管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肾性高血压。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尿蛋白和肾功能,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害。她提醒道,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肾功能和血钾等指标,避免出现急性肾损伤和高钾血症。
科学防控高血压 守护全民健康
张新华教授分享了国际上高血压防控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她指出,高血压防控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涉及所有可能患高血压的人群以及已经患病的患者。在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防控需要从患者教育、医疗服务体系和政策层面共同发力。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全球心血管疾病专业团队制定的HEARTS方案为例,该方案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集中了全球高血压防控的智慧,充分考虑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差异。据悉,根据实践,在该方案使用标准化设备进行自动测量和传输,提高了高血压的筛查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参与项目的医疗机构中,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均有提升。
张新华教授还表示,高血压作为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其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政府、医疗机构、公众等多方联动,可通过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加强生活方式干预,优化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借鉴先进经验等多措并举,共同推动高血压防控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她呼吁,与疾病防控相关的同行们积极参与到高血压防控行动中来,通过“精准测量、有效控制”,从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原文链接:
https://rmjk.peoplehealthdata.com/api3?execution=message&message_id=5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