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防控的全球视野与“河南答卷” | 中国高血压联盟年会暨第27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研讨会①

 “自2018年起,HEARTS项目落地河南,得益于当地政府支持和各方协同,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典范。”在10月24~26日,于郑州召开的中国高血压联盟年会暨第27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研讨会上,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呼吁全国更多省份尽快启动HEARTS项目,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为助力“健康中国2030”持续努力。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Gianfranco Parati教授指出,高血压仍是全球心血管病和死亡的主要诱因。全球现有14亿高血压患者,仅3.2亿人得到控制。他强调,必须进一步推动精准血压测量、生活方式干预、减盐、运动及合理用药。Parati教授高度评价HEARTS项目在全球多地的成功实践,并期待与中国继续深化合作,共同应对高血压防控的长期管理难题。

河南省卫健委副主任路修德介绍,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高度重视高血压防治工作,自2012年成立河南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以来,连续推动多项防治项目落地,构建了监测、筛查、干预、诊疗、宣教“五位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他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基层高血压管理水平。

国家卫健委人口文化与基层健康中心副主任张并立指出,基层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国家通过基本公卫服务、强基工程等项目,不断强化慢性病全程管理。他表示,未来将围绕“全链条贯通”的服务模式,推动高血压防控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科协副主席邓洪军强调,科协将积极搭建学术平台,推动医学智能化建设,助力实现高血压的智慧化管理,为健康河南、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河南省高血压研究会主委、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立国教授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学会与医院的区域辐射力,搭建优质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高血压防治事业迈向新台阶。

开幕式由北京协和医院严晓伟教授主持。多位来自全球高血压防控领域的国际权威机构专家齐聚郑州,分享了高血压防控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成功实践经验,并共同探讨了通过优化治疗策略、普及准确测量和加强体系建设以改善全球血压控制率的未来方向。

全球证据 中国实践HEARTS项目推进会

河南HEARTS项目七年实践推动基层慢病管理提质扩面

会议期间,“全球证据 中国实践 HEARTS高血压防治项目推进会”同步举行。“河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已达36.3%,每年因高血压死亡人数超过65万。”路修德副主任在致辞中道出河南省高血压防控的严峻挑战,并强调HEARTS项目的实施成为推动河南省高血压防控工作的强大动力。他表示,HEARTS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慢病防治工具包,通过标准化治疗路径和药品保障,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规范化防治水平显著提升,是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重要实践。路修德副主任呼吁各地持续深化实施HEARTS项目,强化技术培训,同步探索糖尿病、高血脂等多病同防同治,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标准化治疗路径是项目核心

中国HEARTS高血压防治项目执行主席张新华教授指出,项目采用基于证据的标准化治疗路径,通过简单的药物组合,最多三种药物就能使绝大多数患者控制达标。张教授介绍,七年间,河南省近1000家基层医疗机构加入HEARTS项目,测量血压人数增加5倍,治疗人数增加近10倍,治疗达标人数增加12倍。更令人振奋的是河南省高血压防控效率的大幅提升,“参与项目的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治疗率达88.9%,控制率达46.8%,治疗率已超过了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张教授表示:“预防高血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实现健康河南、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路径。”

三级培训体系实现可持续推广

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管廷瑞教授介绍了项目的培训机制:“项目建立了政府领导、专家支持、基层实施的三级协作机制。”同时,项目采取“当天培训、当天考核”的方式,确保基层医务人员能正确使用标准化治疗路径。通过系统培训,项目实现行政人员熟悉政策文件,专科医生掌握路径实施细节,基层医护人员熟练操作测量设备和处方开具。“高质量的培训与督导是保证基层医疗服务的关键。”管廷瑞强调,“这套体系确保了项目在全省可持续、可扩展。”

地方实践:行政支持与日常督导并重

会上,参与HEARTS项目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焦作市卫健委代表介绍,通过“一盘棋统筹、一张网覆盖、一揽子服务”体系,全市高血压治疗率达90.2%,达标率50%。平顶山市通过“三高共管、多病同防”,将HEARTS路径扩展至糖尿病等其他慢病,高血压治疗率从38.9%提升至88.5%。舞钢市项目办坚持“六到位”工作方法,强化日常督导,提高疾病防控效率;新乡县则建立“数据监测+现场巡回”机制,推动项目常态化运行。各地经验表明,行政层面的持续支持与精细化督导是项目落地见效的关键。会议还对在HEARTS项目中表现优秀的市县项目办、基层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进行了表彰。七年来的实践表明,HEARTS项目已成为河南基层高血压防治的重要平台,为全国慢病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AI在医疗领域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AI如何帮助提高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效率”专场,医学专家与人工智能工程师就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索人机协同的最佳实践模式。

张新华教授明确了AI在医疗领域的定位与边界。她强调,AI技术应定位为医生的辅助工具,而非决策主体。“机器不给人看病,但能帮助医生做更多事”,张教授指出,AI更适合处理客观、标准化的任务,如数据分析、影像识别等,而最终的临床判断必须由医生完成。面对当前AI存在的“幻觉”问题,她建议医学界与工程团队紧密合作,用经过验证的专业数据训练模型,并通过严格的内部与外部验证来确保输出结果的可靠性。

AI高级工程师崔佳磊从技术层面阐释了大语言模型的工作机制与应用策略。他介绍,AI的核心是基于海量数据构建的复杂预测模型,通过预测下一个语义单元来生成内容。这种工作原理决定了其输出具有一定随机性,需要通过精准的提示词引导才能获得理想结果。崔佳磊建议医务人员通过明确角色设定、要求分步思考等方式优化与AI的交互效果。他还展示了AI在文献综述、多语言沟通、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同时强调使用者需对输出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其专业准确性。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其应用仍需建立在严谨、规范的基础上。医学界需要主动参与AI工具的研发与优化过程,通过人机协作的新型工作模式,共同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